面对初中生源结构性差异的现状,我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差异化教学,着力实施分层教学,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样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下面,我就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着力探寻初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构建方略。
撰文丨刘涛 ,成都市树德中学,高级教师
PART.01
学生分层,为每位学生找到发展之位
1.加强前期调研与宣传动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期调研是进行初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更是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为其实施提供基本的依据。为此,学校需充分知晓学生意愿和家长诉求,协调沟通,宣传动员。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学分层走班,学校精心研究、科学制定调查问卷。
从主观意识层面来看,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数学分层走班的认同度很高,尤其表现在因材施教和数学学业水平的提高上,有32.65%的群体担心重新适应的问题,这体现出学生和家长更看重学生学业外显性提升,对学习动机层面关注度稍低。学校在分层适应方面,可以进行积极引导。
而从行动层面来看,大多数家长会主动了解学校分层教学情况,客观理性地分析孩子情况,寻求教师帮助来做出分层选择。在分层教学工作中,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了解分层教学的渠道和正确信息,帮助家长更加理性地指导孩子选择。
通过调查显示和数据分析,学校了解到学生和家长对分层教学的态度,广泛听取了学生和家长的建议,同时召开年级班主任会、数学备课组会、班会、家长会,加强师生沟通,密切家校联系,推进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
2.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层次。尊重学生当下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潜力倾向、心理素质及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分析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这是分层走班教学的重要前提。
学校通过对学生意愿、成绩考查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将初中每个年级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次的学生基础较为扎实,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的上进心,但学习毅力和学习习惯欠佳,成绩中等;C层次的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欠佳,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较低,成绩有很大提升空间。
我校参照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家长指导选择后的意向,将每个年级的8个行政班分为8组,每2~4个班的学生进行重新组合,分为A1、A2、B1、B2、B3、B4、C1、C2 教学班(见上表)。年级数学课统一课表,由学生到各自教学班教室进行数学学习,其他课程回行政班教室上课。
学校会在每学期阶段性考试后,根据学生意愿和学业发展情况,对学生所处教学班层次适当地进行动态调整,以更好地肯定和鼓励低层次学生学习的提升,让高层次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避免故步自封,使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保持可持续的学习动力。
PART.02
目标分层,让每位学生找到前进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需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分年制、阶段性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具体学情,科学系统地制定层次区分的教学目标。
我校将分层走班的教学目标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拓展层次“三层”:基础层次注重培养学生认识、记忆和领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知识;提高层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和分析所学内容,并通过自行消化知识应用解决其他问题;拓展层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和评价能力,拓展新的知识领域,补充新的知识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思考力。
基于此,A层次教学目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高于现有知识体系的教学知识,让学生达到提高层次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提升至拓展层次的教学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
B层次教学目标主要以教授课本知识为主,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满足基础层次要求的条件,达到提高层次的教学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C层次教学目标围绕夯实基础展开,让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领会能力。
A、B、C三层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的同一阶段需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能助力学生高效成长。而同一层次教学班的教学目标应注重适切性和统一性,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定,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PART.03
施教分层,让每位学生课堂上有所得
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须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掌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便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A层学生应给予充分的信任,敢于放手,注意对题目多解、多变的引导,揭示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布置一些讨论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行编拟并解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感到学无止境。
针对B层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把握数学知识的概念,掌握常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例题变式引导,结合一两个知识点进行小综合应用。在遇到解题瓶颈时,教师应及时引路搭桥,使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充分自信。
针对C层学生,教师要遵循低起点、多梯度、小坡度的原则,注重学生基础的训练和夯实,以模仿学会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为主,减少课堂容量,降低难度,重复巩固,及时鼓励,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A、B、C各层次在周教学进度一致的情况下,按照A层“4+3”、B层“4+1+2”、C层“5+2+1”(援助性课程)模式进行教学:A层4节新课,3节拓展课;B层4节新课,1节基础提高训练课,2节拓展训练课;C层5节新课,2节基础提高训练课,1节拓展训练课。这样,实现学生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以达到相关要求。
PART.04
评价分层,让每位学生扬起前进风帆
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度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具体操作来看,初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关注作业评价和测试评价。
在作业评价方面,数学备课组统一制定数学分层必选与自选作业菜单,考量不同层次学生消化新课知识、夯实基础、拓展提升的作业训练需求,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评价:A 层学生需在基础题的完成度上完全满意,中等难度题上提出高要求,拓展拔高题上尽可能解答;B层学生需保证基础题的完成质量,中高难度题和拓展题上鼓励求解;C层学生关注基础题的完成度,提高正确率。
在测试评价方面,A、B、C层试题同套,即A卷(中考A卷要求)+B卷(中考B 卷要求)+C卷(选作竞赛初步试题),学校对学生分层考核,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也按分层进行。
在作业评价和测试评价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完成情况采用不同策略,通过保证学生充足的自习课时间、开展学生个别化辅导、建立互帮互学通道等举措,助力学生成长和进步。
走班教学不是单纯地对学生分层教学,而是有利于学生自由、充分发展的教学范式。实施初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有助于促进育人的精准化、个性化,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分层走班还需要在优化分层标准、健全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管理等方面着力,进而在困惑中突破,在突破中完善,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来源丨《四川教育》2022年07~08期
图片丨成都市树德中学
编辑丨唐虹
校对丨赵灵
识别关注“四川教育杂志”
ID:scjy1957
与教师一起专业化成长!
发布者:边路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