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技术金融后台中心
场地分析
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位于成都高新南区大源组团,天府大道与益州大道之间。项目用地四面临路,其中东侧规划道路为片区南北向干道,道路红线宽度25米道路与用地之间为60-80米宽度的城市绿带;用地南侧为拓新东二街,道路红线宽度40米,为片区东西向主街;用地西侧为红线宽度16米的规划道路,路西为招商银行后台中心项目;用地北侧为红线宽度16米的规划道路,路北为太平洋保险后台中心项目,与场地东侧的城市绿带和西侧招商银行后台中心呼应形成良好的城市界面是本次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总平面布局
本方案为围合式布局,东南侧行列式板楼与西北侧的“L”型高层围合形成中心庭院,中心庭院通过行列式板楼之间的空间与用地东侧的城市绿地沟通互动,构成园林式、景观化的工作环境。
交通组织
为实现良好的园区内部景观环境,本项目本着人车分离的原则,在用地外围设置必要的机动车道,园区中部作为步行景观区域限制机动车通行,仅满足贵宾和紧急情况下消防车辆通行。项目设置南、西、北三个机动车出入口,依托南侧的片区东西向干道拓新二街,南入口作为引导园区序列的主入口。园区西南、西侧和北侧设置机动车道,联系三个出入口,在靠近三个出入口的位置,就近设置下地下室的坡道,在靠近三个机动车出入口的位置,设置回转广场,实现大部分办公的机动车的直接到达。本项目设置两层地下室,结合入口处少量地面停车,提供满足城市规划设计条件的机动车泊位。
绿化景观
文化苑定位于市民公益性文化公园,东侧延续故居的后花园,试图营造当年郭沫若少年成长环境,将茶溪垂钓、阡陌茅屋等元素作为主景,以西侧巍峨葱郁的绥山为背景,将人们的思绪带入到郭沫若的文境中。文化苑往西逐渐过渡到活动区,沿西侧规划道路设置的茶园(二期沫若文化苑配套建筑)将提供游客和本地市民丰富而富有传统韵味的休闲空间。园内点缀收集文物,如牌坊、石雕等,展现地方乡土文化。植物配置上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通过季相设计,营造四季有景,营造层次丰富、景致宜人的公园环境。博物馆北倚商业街区,掩映在南侧文化苑的树影中。以郭沫若生平不同时期所在地的典型植物为元素,在紧邻建筑以及在建筑内部,设置以翠竹、樱花、银杏等为主题的小景庭,与室内展陈相呼应,形成一体化的展览效果。
商业街街道空间符合传统川西南古镇的尺度,蜿蜒流畅,空间开合有致,富于层次。一期商业街在北侧设置入口广场,种植大冠幅黄桷树。沿梯步而下,利用原有爱鸟协会基地保留树木,结合商业服务,营造一个生动、宜人的室外休闲场所。
设计指导思想
本项目位于成都天府新城大源组团,是成都市金融后台服务区及商务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天府新城“科技、商务、国际、时尚、宜居”的定位相契合,我们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应该体现出城市新区开放进取的精神内涵,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呈现一个与城市空间契合而又具有标志性特点的建筑群体,并提供一系列功能合理、舒适宜人的办公空间。
设计特点
错动的空间序列形成统一而丰富的整体节奏
园林式布局营造宜人空间
错落的盒子构建绿色主题
高适用性的平面布置构筑金融服务高地
在经济性原则下塑造具有地标性的现代建筑2建筑功能布局
东南侧群楼由5栋南北向的办公楼和1栋正方形体量的数据、灾备中心组成,均为32米以下的二类高层建筑,群楼南侧与用地西面招商银行的建筑体量平齐,达成整齐划一的城市界面;东侧通过板楼的错动获得与东面景观大道相协调的城市界面,同时也优化了各楼办公空间的景观视野。为了让楼内的办公人员获得更多享受和接触室外景观、阳光、空气的可能,办公楼被设计成由若干“盒子”错动构成的体量,由此,大量楼层获得了室外平台。西北侧百米高层由两栋呈“L”型布局的板楼组成,以办公为主,满足呼叫中心、信用卡中心等功能使用需求,同时在东西向板楼的顶部8层设置员工公寓。采取与东南群楼相同的处理手法,结合公寓大堂这个功能,两个板楼在70米高空连接在一起,获得独特、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体量。此外,会议中心和餐厅被布置在群楼底层连接部分和景观之间,而不是以独立体量存在,通过功能与优越景观环境的结合、互动,产生我们所希望的,更加积极、活跃的场所。
建筑风格特点
建筑群体错落有致,在空间序列上形成和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与城市保持和谐的形体关系。建筑单体通过层间的错落获得独特的建筑体型,立面处理上采用节奏变化的竖向实墙作为肌理,强调各层的体块感,层间的错动使得肌理中产生变化和律动,构成标志性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外观。
结构设计
南侧的多层板楼楼及数据灾备中心,采用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因板楼间均设置了连接平台,且板楼间相互错动,结构设计时会在不影响建筑功能和造型需求的前提下,在适当位置设置防震缝,以将其划分为于抗震有利、且经济指标更好的相对规则的结构单元。西北侧的呈”L”型布置的两栋高层建筑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两栋高层板楼在70米高度处有约3层楼高的连接体,连接体跨度约24米。因连接体相对刚度偏小,为避免高层板楼设计的复杂化,拟采用弱连接方案,以保证两栋高楼的结
构独立性。连廊部分可采用钢桁架或钢筋混凝土桁架,一端与其中一栋板楼刚性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栋板楼采用带限位措施的滑动连接,既能满足建筑效果要求,又简化了高层结构设计(可避免超限审查),还可节约建安成本,是经济可行的结构方案。因建筑利用体块错动形成的部分大跨度、大悬挑,拟采用局部钢结构、钢(混凝土)桁架或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予以解决。当混凝土结构跨度较大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除能获得更大的室内空间外,也不会过多的增加建安造价,且技术成熟、施工方便,是解决大跨混凝土结构的较好方案。
基础选型
因无地勘报告,根据我公司在该项目拟建场地区域周边的工程设计经验,该拟建场地土层从上至下一般为素填土、硬塑粘土、硬塑粉质粘土、稍密乱石~密实乱石层。硬塑粘土和粉质粘土可作为多层部分的基础持力层,采用独立基础或筏板基础或桩基础;卵石层可作为高层部分的基础持力层,采用筏板基础或桩筏基础。具体基础形式应根据实际场地土层条件确定。
结构材料
(1) 混凝土:C20~C40;地下室部分采用C30防水混凝土。
(2) 钢筋:砼构件中HPB235、HRB335、HRB400。
(3) 钢结构:Q235B、Q345B。
(4) 预应力梁:OVM系列锚具及配套锚垫板、螺旋筋,1860MPa高强低松弛钢铰线。
(5) 焊条:E43xxx或E50xxx。
SU模型库/原创模型/设计--高品质SU模型交流分享平台--铅笔汇
转载请注明来自:铅笔汇http://www.qbihui.com/
发布者:爱游戏的王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