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成都读的,然后留在了成都,我说下成都的感觉。1、友善:成都从来不排外,对人友好,这点毋庸置疑,外地人操普通话问路,成都人会用川普回话然后各种比划,其实他们说普通话一点不自在,很吃力,特别是大妈奶奶级的,但是他们还是会这么做,尽量让你能听懂,也许你听四川话能懂,听普通话也能懂,唯独川普不行,但是他们的初衷绝对是友善的。2、包容:成都也算特大型城市,首先是人多,各类人素质参差不齐,即使这样又如何,有钱的没钱的,有地位的没地位的还不一样聚在一起喝茶打麻将。不会歧视穷人,也不看清有缺陷的人。成都这边有各种各样的街区和社团。没有你找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3、悠闲:成都最大的特点就是悠闲,周末再忙都会安排休息,春暖花开会举家出游,长假的成都算是空城一座,都出去玩去了,在这样环境下的你,整天紧张兮兮的会被看做异类。后来的你就会发现还是成都好 啊,这才是生活嘛4、美食:四川人好吃,成都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明显表现就是周五下午那一个个约饭的电话,一定不会是高级酒店,肯定是哪个老小区发现了一家特别好特别好的什么什么菜。成都人不嫌麻烦为了吃跑个几十公里不算什么,骑自行车也要去。5、努力:成都人大部分是外来人员,特别是高新区,进入高新区,就像进入了另外一个圈程,凌晨3点的天府大道两旁的高楼里依旧灯火通明。正是这些青年才俊努力付出直接导致高新区GDP十几年居高不下,从未旁落他家的。6、养人:来了成都的都不走了,成都出去的过段时间又回来了就是铁证,当年张导这句广告词还真不是乱说的......
其他的你自己过来感受吧,希望你写续集...
成都的历史与文化朴实的成都市民繁华现代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用一句常说的来概括吧,生于安徽,死于四川。
在四川呆了6年了,中间回去了一年。感觉同样是社会,差距真的很大。
大的来说,成都真的很不排外,大家都很乐意帮忙。包容性看人嘛,但是确实很容易让你放松下来。
对于工作氛围来说,国营系列工厂很多,军工氛围浓厚。成飞,784,10所,970这些,制造实力比重较大,科研能力我就不是特别清楚了,有了解的可以补充一下。
对于消费,全国前列的品牌效应,高比重的奢侈品消费力,吃的却很便宜。然后成都的足疗店真多,澡堂子很少一直没明白。生活质量很棒。
对于房价吧,国家的政策还可以,目前也没那么贵吧,个人意见。
对于茶文化,爱喝的平价茶很棒,夏天的甜品冬天的汤锅。川菜就不说了嘛,真的很美味很激活味蕾。
对于软文化,汉文化很强大,时尚潮流也很普及,对于年轻人,压力没有太大,喜欢的也能实现。
说的太多,可能觉得成都真的是很能留下感情的地方吧。希望早点定居下来吧,从来没后悔回来,真的舍不得走。I love this city!
因为爱情。
某种程度上,你在一个地方认识的人,将会定义这个地方对于你的意义。
13年参军入伍后,第一次来到成都,坐了23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达北站,第一印象就是,哇,环境比郑州好多了,仿佛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就是叽里咕噜说的话听不懂,什么日脓包,干嘛的?
最开始,我只是单纯觉得,这里环境还不错,有它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又是西南政治经济中心,但在当时并没有投入太多感情,仅仅是这个城市还不错,然后在一次次任务中认识这个城市。
一级警卫——哇!原来金牛宾馆是这样子的;
魔鬼周极限训练——哇!成都周边怎么全是山啊,我草;
大型活动安保——嗯嗯,一身特战服全副武装就是帅,发自内心的装逼!
快来搭讪,要微信吗?不好意思,有纪律~
再后来就认识前任了,具体故事可见——主页第一篇文,和她一起去宽窄巷子、132厂看大灰机、锦里吃好吃的,走的时候在东站去送她,验票人员告知送人的不让进站,恰好碰到隔壁中队执勤的,就把我带进去了。
她进站台的时候,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因为舍不得她走,再见一面就是一年以后了。
真的心碎,建议大家不要异地恋,太难了,最终我们也没走下去。
再后来因为孤独,就做了拔小草这个平台,很开心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开心,一起学习,至今为止1个多月的时间,脱单20余对。
我也遇到了另一个TA,于是秋风不再寂寥,寒夜渐有期盼。
放上我们的照片吧
青城山线下活动https://www.zhihu.com/video/1177184246715830272三岔湖线下活动https://www.zhihu.com/video/1177184297026502656万圣节线下活动https://www.zhihu.com/video/1177184330316738560剧本杀线下活动https://www.zhihu.com/video/1177184413967900672一起来玩吧!
来成都一年了 为了女朋友从杭州辞职来到成都 只想讲几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或细节(每次遇到就会记在备忘录里 取名很扯淡 别在意哈哈)
1.公车尾行刚来成都的时候,有天下午出去买根网线,买完骑车回家的路上,慢悠悠的骑在自行车道的中间,一回头发现有辆公交车在慢慢地跟着我,也不按喇叭,我就赶紧骑边上去了。
后知后觉的想了想,好像半分钟前就感觉在被跟着了,但当时并没有反应过来,也许是潜意识里就认为后面来车了一定会按喇叭吧。
这件事当时对我震撼极大 算是我爱上成都的开始。
2. 篮球6+1在很多城市打过球,每个地方的野球场规则大同小异,但成都的“无限轮换”还是让我吃惊了一下。
一般的半场3v3 4v4,后来的一般要等人凑够一队才能“加一波”,所以第一次去一个小公园打球,我就自觉的坐场下等人来了。然而一局打完,一位大爷示意让我上,我寻思他可能累了休息一下,我就乐呵呵上了。又一局打完,大爷上了另一个哥们下了,我还是觉得哥们累了。直到打完一局又一局,输的队伍都在轮换,包括后来又新来的兄弟,就我死皮赖脸的呆场上没动过???我才意识到大家输了之后都在自觉轮换,于是我机智(羞愧)的连“歇”了三把~
这样的成都能不爱吗?
3.白发老头鞋带门我有双AJ1小闪电,鞋带很滑,从大二还是大三开始穿,不知道散过多少次,经常因为懒就不系了,坚持着“只要够外八,就不会摔倒”的理论。
我穿着这双鞋去过天南地北,只有两次被提醒过鞋带开了。
一次是在青岛旅游的时候,火锅店里正在我旁边舀麻酱的阿姨。
还有一次就是在成都地铁下楼梯的时候,我带着耳机两节两节快速跳着下去,印象中已经被我超过了很久的白头发大爷从后边拍我,提醒我鞋带开了。
大爷的头发是真的白,我下楼梯是真的快,那时候心里是真的感动。
4.深夜出租64+10-10这个标题看起来扯,其实很简明扼要。
春节过后我跟女朋友买了一天的票,她从甘肃我从安徽,同一天到了成都。我先到,等她出来已经半夜一两点了,因为返程高峰,滴滴排队好几百,我们就走了一条街拦了辆出租车。师傅看起来憨厚,但也还是说打表然后加点钱,我问加多少,师傅说你们说,我说师傅你说,师傅迟疑两秒说加个10块吧,女朋友在我耳边说一般都加十五二十,我就赶紧拉她上车了。
到了家楼下,我一看表64,准备给74了,师傅说 十块钱算了。我愣了,我说就转64?师傅说对,我就谢谢师傅谢谢师傅的下车了。下车之后回想了一下,在车上确实愣了,没遇到过这情况啊。跟女朋友讨论了下,有点后悔没把那十块钱转给师傅了,越想越觉得师傅不容易,越觉得师傅家里扛着重担,但也没办法了,只能希望师傅一生平安吧~
想起在省会上大学的时候,谈好了价钱还硬一边喊人一边开,硬生生能拖两个小时,让我对出租车都有了阴影,这里只单独黑那一位司机。
5.满街长凳满街长凳起初是我在某个下午走在主干道上,看到各个长凳上坐满了懒洋洋的大人小孩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节奏慢三个字。但后来,我对节奏慢有了新的定义。
在某个工作日的情人节,排队吃饭等到了十点多才上桌,一看时间很慌,第二天还要上班,但一看周围,大家的锅也都刚上,都有说有笑,餐厅里声音嘈杂,外面排队的凳子上还坐满了人,心里瞬间就踏实了。我突然想到高三课间去打球的时候,也是球场上人越少心里越慌,看到大家都开始往教室跑的时候,我知道我也该跑了。这就是我现在所认为的节奏。
成都的996也多的很,大家也都很忙,早高峰地铁还是要等几趟才能上,那节奏慢在哪呢?或许是在996之后的烧烤摊上,又或许是在24小时的火锅店吧~
6.地铁指座上礼拜的某个早晨坐地铁时,旁边的老奶奶摸了下站她面前的小姑娘,提醒她背后的座位空出来了。我当时心里确实很暖,却遭到了女朋友的嘲笑。她大言不惭的说她碰到过好多次了,她也被指过好几次了。
很有可能确实是我见识短浅了~
仔细想想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到了成都。成都政府大肆宣传的城市形象,应该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吧。戴着这副眼镜,或许会只筛选出那些美好的印象并且自动放大。大家都说成都好,果然好,这也好那也好,坏的一概看不见,我们是不是被有色眼镜蒙蔽了双眼呢?
最后一年前的我不敢定论,但现在的我,终于还是认定了在这座城市度过余生。
确实,每个地方都会有好人坏人,恶意善意,但要比好坏比例,人们主动表达善意的能力,城市包容性,加上我所说的节奏等等等等,我还是对成都有着绝对的信心。
我是个感性的程序员,是会特意去找那种感人催泪视频的理工男,我喜欢温暖的人和事,我希望感动常在。
从没后悔过来成都,也没后悔过来成都找我的杨同学,看到这个问题特别想回答,想让你们看到成都的好,看到我对成都的爱,但是请你们不要来爱了,因为我已经买不起房了~~
成都有什么?有王者荣耀、办公室小野、星球研究所和朱毁毁……在这些朋友圈10万+的背后,是怎样一个人间成都呢?图据“朱毁毁的成都”公众号周媛媛 川报观察记者 李婷
不久前,一篇名为《人间成都》的微信“10万+”推文,刷屏了不少人的朋友圈。但有心的朋友会发现,发布这篇推文的账号“朱毁毁的成都”,已不是第一次“占领”大家朋友圈了。此前,《成都不是一个天堂》《2.35:1比例下的成都和成都人》等文章,也以超“10万+”的“阅读姿势”,引起不同程度地“刷屏”。
与“朱毁毁”一样,在如今的互联网上有着一批专注内容,并与成都结缘的青年创业者。他们用小切口,认知并表达着他们眼中的成都生活,并获得关注。近日,记者走进这些年轻人的工作室,揭秘他们的“爆款青春”。
ifs下下班的年轻人 朱映辉 摄朱毁毁的成都:有人看了推文来当“蓉漂”2017年9月朱映辉无意间为朋友整理旅游攻略,完成了第一篇爆款文章《成都不是一个天堂》,他用照片记录下独具“人间烟火味”的成都,竟有外地人看了文章后来成都定居。
联系到“朱毁毁的成都”的摄影公众号主人朱映辉时,他刚从成都“扫街”回来,气喘吁吁:“我是一个工作与爱好分不开的人。”目前,朱映辉每天的日常就是扛着一款单反相机在成都走走停停,晚上再把白天拍摄的照片拿回家整理和进行后期处理,弄完就是深夜。
图据“朱毁毁的成都”公众号用网友的话说,“朱毁毁”拍的成都照片,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透过深秋的暖阳,大慈茶社中的和尚慢慢爬上禅院的木梯。院坝外市民一杯十多块钱盖碗茶,“龙门阵”可以摆一下午。义学巷有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书店主人把废弃电话亭改造成一人阅读室……
这些瞬间被记录在朱映辉的《人间成都》《成都不是一个天堂》等“10万+”推文中,不少网友看后讲“好温暖”。甚至还有不止一人在后台偷偷告诉朱映辉:“看了推文已经辞职来成都生活啦。”还有已经来成都生活的网友“5live”说:“从上海来成都的第二个下午,看着刚买完菜的大叔和打麻将的阿姨,嗯,这就是我想要来的地方。”
皇城坝与成都博物馆的“共生”朱映辉 摄但拍出不少人向往中成都模样的朱映辉,最开始也并非立马就爱上这座城市。4年前,这位绵阳男孩来四川大学广告系上学,到成都第一天是在火车北站,那天天气灰蒙蒙,往城区走,太古里周围的街道也还在维修,“甚至还不太喜欢这种混沌的感觉”。慢慢地朱映辉通过摄影开始了解这座城市,才从“路人转粉”。
今年7月,“95后”朱映辉从川大本科毕业,朋友口中“朱毁毁”更多时候还是“人在川大”的项目负责人。大二下学期,朱映辉受美国青年摄影师布兰登·斯坦顿的“人在纽约”系列照片的启发,花了近2年的时间,在川大“搭讪”了上千人,为592位“川大人”拍下了独照,挖掘这些人背后的故事。
朱映辉 摄正是由于这段大学的拍摄经验,才让朱映辉在摄影中积累起“关注人”的拍照偏好,养成了“人间烟火味”的拍照风格。“人是城市最内里的灵魂,建筑和街道都是他们的外壳。”所以朱映辉镜头下的成都并不是一个天堂,而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市井生活之地。最令他动容的是成都市井中“消失的边界”,比如远洋太古里和大慈寺的共生,锦江区中道街老小区背后是光影变幻的339电视塔……“这些消失的边界,让人觉得这座城市没有一个劲儿地野蛮生长,也很包容。”
大慈寺与背后高楼的“共生”朱映辉 摄办公室小野:“90后”全球圈粉8000万系列短视频“办公室小野”的主演原名周晓慧,是1994年出生的成都姑娘。她凭借“饮水机煮火锅”火爆互联网,并经常作为国内短视频创作者登上国际舞台。
微博截图现在全球有8000万“粉丝”的“办公室小野”,在大家都正襟危坐的办公室“就地取材”,用饮水机煮火锅,用手心制作烤鱼,用食物来化妆,用椰子壳做工艺碗,用电钻做棉花糖,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菜肴,视频最高点击量全网超4亿。
“小野”做第一期“电熨斗烤肥牛”只花了98.5元钱,用来买锡纸和肉。由于当时经费有限,又请不到额外的演员,于是2017年从四川师范大学编导专业毕业,又不太爱说话的小野,就用一台手机和另外一位小伙伴完成了整个拍摄,连电熨斗都是借的,没想到呈现效果还不错。
微博截图目前团队由8个“95后”组成,大家常常去菜市场等地找灵感。“我们每周都会开选题会,大家一起讨论,如果时间紧,就一定要想到一个大家都感叹‘好棒’的点子,才能下班。”
“办公室小野”团队位于天府五街的洋葱视频办公楼内,座位都空空荡荡,办公室后面有一个小仓库,里面堆满了电线、锡纸、风铃等各种道具,像一个实验室。小仓库的另一旁就是不到8平方米的厨房,“123”“1129”“1017”……办公室小黑板上,写满了像便利贴一样的各种项目截止日期。
小野近照 图据小野工作室目前小野有1200万的海外“粉丝”,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东南亚。小野还记得,自己去美国做一个小型粉丝见面会,她本以为自己没什么名气,过来的可能都是一些华人。但令她非常惊讶的是,有一位美国的老奶奶,把自己年轻时十分珍惜的“徽章”送给小野,说小野给了她生活很多快乐和希望。“当时特别受宠若惊,觉得自己做点轻松搞笑创意,还能给别人这样的力量。”这让小野意外又感动。
星球研究所:求极致不求快创始两年来,“星球研究所”产出了80篇的“10万+”文章,文章平均单篇阅读量超50万。团队热爱地理的学霸,不追求更新速度,而是希望将内容做到极致。
“星球研究所”公众号截图今年3月,刷屏朋友圈的《什么是成都》正是出自“星球研究所”团队。文章发布不到两个小时就突破“10万+”。两天内阅读量超过289万,收到1500条评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妹子,对故乡都没有如此系统的了解,看得我热泪盈眶。”网友“花弄影”留言获得了563个赞。
《什么是成都》从成都的诞生讲起,盘点其3000年的烟火人间。最令人震撼的是,全文穿插70多张高清精美配图,其中不乏许多大航拍、大全景横图,被网友称为“美到都可以拿来收藏做桌面”。
去年12月,在星球研究所的选题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地聊城市。聊着聊着,话题通通拐向了成都,怎么都绕不开这座城市。于是团队创始人耿华军提出要求,希望从数千年前说起,从山峦河流说起,用地理的逻辑,呈现出一个更厚重,也更有趣的成都。制作这篇推文团队花了3个月时间,查阅了500多本文献,并对成都进行了实地采访。
“星球研究所”公众号截图
在北京昌平区天通苑的工作室里,“星球研究所”编辑魏桢说团队不是天天被主编催稿,而是天天被自己的粉丝们打电话“监督催促”怎么还不更新。
“星球研究所”中的四川成员陈玉凤,是一位曾从成都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热爱户外与自然,从而与“星球研究所”结缘。“目前令研究所成员更着迷的,是文章怎么达到团队每个成员的自身要求,带领读者解构世间万物的过程中,让大家收获更独特的视角和更极致的体验。”而一组数字则更能说明“极致”——
翻看推送列表,创始于2016年的星球研究所确实更新得挺慢,目前生产了111篇原创文章,其中有80篇文章是“10万+”,占总文章数量的70%。最令读者称道的星球研究所的“鸟瞰图”“大横图”,是团队日常运营背后的1970多位合作摄影师和单篇文章几十个G的图片素材。而产生以上这些数据的团队最初只有5人,今年5月刚完成A轮融资1000万元。
“星球研究所”公众号截图
面对争议:烦恼后蜕变的成长随着一篇篇“10万+”文章和短视频面向公众,这些年轻主创也有着聚光灯下的烦恼,和烦恼后的成长与蜕变。
在成都乃至四川,还有不少“10万+”背后的年轻人,“一筑一事”公众号通过建筑艺术去解剖成都,微博博主李子柒通过古风美食短视频吸引1479万“粉丝”……伴随着“10万+”推文的机遇,也有争议。
微博截图随着朱映辉的照片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有自称是“成都土著”的网友,毫不客气地指出,“朱毁毁拍的成都是眼光加了滤镜,给外地人看的美化版的成都。”面对这些褒贬不一的评论,朱映辉的心态有所改变。“开始觉得只是自己随意给朋友的个人表达,可是现在我毕业专职做公号,写每个字就会注意很多。”比如他现在尽量不用“天堂”“地狱”等一些感情色彩过强的字眼,成文时也会反复校正,更加字斟句酌。
面临质疑的也有“小野”,有网友说“小野”的视频里有一些套路,还有一些操作不卫生也不安全。小野则笑着说,现在团队会请专人处理网友评论,把珍贵中肯的建议搜集起来采纳改正,用新作品去回应质疑。
11月底,小野作为中国唯一的短视频美食博主,参加了youtube的全球活动。有意思的是,全球博主网红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是“你有多少粉丝?”小野在交流中发现,有时许多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却告诉她一个惊人的粉丝数量级时,“那种反差令人震撼,回去搜别人的视频,确实发现非常有趣。”这也越来越让小野相信,务实内容的重要性。现在,她努力学习更多美食、创意、甚至管理方面的知识,来调动整个团队。因为她越来越发现,想要走得远,务实最重要。
朱映辉 摄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也是一个追梦的城市!
更多资讯,请关注“川报观察”新闻客户端
发布者:莱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