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职业选择问题,一个家乡(成都郊区)的人才引进计划的ZF机关工作(事业编,稳定下来到手12万),一个二三线IT公司(目前有中兴,深信服,后期可能有华为)的软件开发工作(待遇各公司校招白菜价税前17-25,工作地点,基本都是深圳,也可争取成都)。除非年薪百万,否则我早晚回成都。末流985硕士,计算机不相关的传统工科。本质就是体制内外两条路的选择,我是性格偏木讷(也算不上太内向),挺喜欢技术。我对未来判断偏悲观,因为其一是经济速度以后只会更慢,其二是大学生人数众多(工程师红利说法都有了),所以打算未来求稳进体制。但是事业编发展空间不如公务员编,而且我那么年轻放弃了一些所谓的可能性,内心多少有些不甘。希望针对我的条件以及我的推导逻辑提出建议。
我曾经有过和你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挣扎。
我大学毕业之后,在老家(副省会城市)的著名国字头企业就业。但半年之后,实在割舍不下对软件技术的痴迷,毅然辞了工作到北京发展。
当时,我这个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原因是我当时的收入在当地处于上游,关键是很稳。
一过将近20年,刚好今年十一我回了趟老家,和朋友们相聚聊天,对比彼此,以及自身以往的境遇,我对我当时的选择又有了新的认识。
聚会上,客套间,有朋友夸赞我在北京挣钱多。我也谦虚的回复说,我其实挺羡慕大家在的老家的生活 - 清闲、自在,关键是稳。但此时,我一要好的公务员朋友接话说:
“别整虚的,要不咱俩换换,你觉得咋样?”
对此,我一时竟无法接话,只有笑笑岔了过去。但席散之后的几天内,我又反复思考了这个问题,最后的结论是:以我的性格及之后的发生,如果从头再作选择,我依然会坚持当初。
在体制内工作,最大的优点就是“稳” - 没有失业之虞,没有中年危机。至于其他的诸如社会地位等优点,其实也大都是由这个“稳”字衍生出来的。
例如在金融机构贷款的时候,在其他条件相同(例如担保)的情况下,公务员总是能更快,更大额度的获得批准。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业务首要考虑不是盈利,而是风险的控制。
同样的道理,面对人生,风险的控制也是普通人的首要考虑因素。而之后,人生的腾达及意义才是要考虑的。
但是,世间总没有完美的选择,当你选择了一面的时候,总要暗中放弃些什么,包括经济收入、个人价值等等。
经济收入因为不同的地区,收入及消费水平不同。所以,具体到数字的的收入并没有对比性。但有个东西却能够作为区分人群经济水平的重要参考,那就是房子。
无论是在哪个城市,房子都分着上中下三个档次,也大体匹配着居住人群的收入水平。
其中的原因在于房子的总价很高,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人,买房都是一件大事,再加上房子保值属性。所以,买房的时候,尤其是自住的房子,大家都会竭尽全力,既考虑当前的积累,也考虑未来的预期,顶着经济上限买一最心仪的房子。
但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收入都有一特点,那就是既不会被拖欠,也很难暴涨。用朋友的话说就是
“我这辈子挣的钱,从参加工作那一天开始,基本可以按着计算器算出来”。
而公务员的收入,在很多地方,就是比当地平均工资略高。因此,我那些做公务员朋友,除个别家境殷实者,单靠自己的积累买房的,小区的层次在当地大体是中等偏下。
体制内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稳,而稳的基础是吃财政饭。但是,吃财政饭的却是一个相当大的一个群体,如果要政府在将来大幅的增加他们的收入,钱从哪里来?
因此,对我这些公务员朋友来说,这一生,如果以房子为标准,想再往上走一步,基本是一个无望的存在。
这一点,在今天的这个嫌贫爱富的物质社会,言谈之间,已是朋友们心中最大的痛。
个人价值人要想心理健康的活着,就必须有价值的支撑,否则就容易被消沉和抑郁所吞没。
正如上面所说,体制内的工作,很难通过经济收入来标注。
在体制内,个人价值的体现主要体现在职务的晋升上。
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就组织结构来说,能取得领导职务的终究只能是少数。另一就是,这相对较少的领导职务,个人如何才能获得?
虽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在企业中,因为盈利的属性和生存的压力,晋升到领导岗位大体是愿拼搏,有能力的人。
但是在体制内,从我这些朋友看,要往上走,能力之外,背景和关系及其重要。而背景和关系,对普通家庭出身的人来说,又能去哪里获取呢?
因此,人到中年,我那些留在体制内的朋友,其中的大多数只能徘徊在基层。看着自己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常唏嘘这一生,除了年轻上岸时人们称赞的“稳”字外,似乎再没有光鲜过。
当然,我说这个话的目的并不是人一定要有一个折腾的人生。而是说在体制内,在稳定的表象下,有太多的人活得郁郁寡欢。原因就在于,欲望是刻在人类基因中的东西,没有了它,你本以为会收获平静,但得到的却可能是抑郁。
成长关于成长,体制内外相比,是一个挺矛盾的话题。
如果就成长的上限来说,我认为体制内比体制外更高。毕竟,在体制内工作,那些最杰出的精英是有机会去管理一个系统、一个城市的,甚至是一个国家。而在其中,这些精英所拥有的大局观、影响力,对于体制外的人来说,是完全难以企及的。
但让人忧伤的另一面是,这些超级精英终究是少数的。体制内的大部分人到了一定年龄,基本能够准确的预料自己的职业走向,无论是奋斗和学习都难以改变。
而人要持续坚持去做一件事情,是需要激励的,无论是职务提升和金钱回报。而在体制内工作的大部分人,到一定阶段都会戛然的失去它,就好想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突然被踩了刹车一样。
而人没有了激励,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在失去制度上成长(例如升职)的同时,也迟滞了心灵的成长。
当然,在体制外,随着年岁的增加,人的成长的潜力也在下降。但好在没有一个看不见的制度障碍存在,在其中的人,始终会觉得自己还有机会(哪怕是虚幻的)。
因此,在体制外,生活虽沉重,但人依然能鼓足干劲,负重前行,从而维持一份充实感(哪怕是虚幻的)。
虽然从最后的成果看,体制内外相比,同样才华的人,取得成就的比例差不多。但因为过程不同,心灵留下的痕迹也必然不同。
所以,你问体制内外相比,到底哪个更好?我曾经非黑即白的倾向过某一方,但现在,我不再这么坚持。
体制内也并非总是岁月晴好,而是有如影相随的倦怠,无聊,甚至是抑郁。体制外虽然变化莫测,暗流涌动,但也有踯躅前行,岁月雕刻之下的心灵深刻。
发布者:上校的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