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马列主义传播较早,青年运动发源也较早,有些事件和活动在全国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1923年3月,中共北京区委派员陈为人、李震灜到哈尔滨开辟党团工作,在进步青年中发展5名团员,1923年7月成立黑龙江地区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哈尔滨团支部。1926年4月组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满地方委员会,到1927年3月,北满地区团员已发展到61人。1930年3月,组建共青团北满特别委员会。至1931年6月,团的组织逐步扩大和发展,共建立8个团支部,成立了9个团县委,共有团员500多人。哈尔滨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各族各界青年,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一、团组织建设
1923年3月 中共北京区招待委员会派陈为人、李震瀛来哈尔滨,他们以《晨光报》记者身份为掩护,广泛接触进步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人,组建党、团组织。先后吸收了汪洁曼(女,教员)、李铁钧(广益学校教员)、马新吾(又名马万录、三十六棚铁路总工厂工人)、陈毅可(滨江地方审判厅翻译)、刘天佑(东华学校教员)等5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0月 中共哈尔滨组成立,负责人陈为人。此时哈尔滨有党员3人,团员6人。
陈为人
李震灜
1923年10月中共哈尔滨组成立
1925年11月14日中共北方区执委会派吴丽石来哈尔滨整顿党、团组织,哈尔滨发展36名团员,组建了共青团哈尔滨特别支部,吴晓天(又名吴霆)任共青团哈尔滨特别支部。1926年2月 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在马家沟比乐街召开特支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将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改为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撤消共青团哈尔滨特别支部,成立共青团北满地方委员会。杨伟坚任团哈尔滨地委。1927年10月 陈为人来东北传达中共“八七”会议精神。24日,根据中共成立东三省的决策,在陈为人的主持下,在哈尔滨召开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共青团满洲省临时委员会,张任光任。中共北满地委、共青团北满地委撤销,组建中共哈尔滨,共青团哈尔滨。11月,李纪渊任共青团哈尔滨。1928年1月中共满州省临时委员会决定,将中共哈尔滨改组为中共哈尔滨临时县委(后改为县委);。共青团哈尔滨随之改为共青团哈尔滨临时县委(1928年9月改为团县委),李纪渊任团哈尔滨临时县委。9月,阮文庵任团哈尔滨县委,10月,张乃文接任团哈尔滨县委。1929年7月下旬 中共哈尔滨县委、共青团哈尔滨县委撤销,重新组建中共哈尔滨、共青团哈尔滨。任国祯为,张乃文为团。1931年2月 中共满洲派武胡景(吴福敬)等来哈尔滨,改组北满特委。孟宪麟(韩光)任共青团北满特委。
武胡景
二、团组织活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五四”运动。5月6日,哈尔滨东华、道里育才、三育和模范校等中、小学学生,以及部分工人、市民4000余人举行示威游行。5月29日滨江道立中学组织“学生爱国会”。
示威游行队伍
有关五四运动中的哈尔滨青年学生的文章
五四运动时期哈尔滨传播的进步刊物 《大同报》《社会星》《社会警钟》等
周恩来
周恩来在哈居住地
邓洁民---著名教育家
爱国人士
邓洁民在1918年创办的东华学校
马骏
马骏 李震灜 周恩来 邓颖超在天津创办觉悟社
罗章龙
《哈尔滨晨光报》
彭守朴、韩迭声、马新吾
1923年陈为人、李震灜创办哈尔滨通讯社
通讯社相关设备
俄国刊物
哈尔滨学生保持路权联合会举行游行示威
哈尔滨学生保持路权联合会
哈尔滨各界群众和学生抗议修筑五路的示威游行
王复生
《中东路与中东路事件》
发放的传单
各大、中学校学生和工厂工人纷纷举行集会、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抗日义勇军遍布东北各地
1931年冬,东北抗日义勇军青年战士出发
李兆麟将军像
第二篇:抗战时期(1932年—1945年)
身处殖民统治下的哈尔滨青年,坚持了14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哈尔滨团组织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通过举行飞行集会、街头讲演、罢课罢市、开展募捐、文艺演出、发表文章等形式,宣传动员组织群众进行英勇的抗日斗争,青年学生支援前线参军参战,他们参加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中的青年自卫军、少年连、青年连等,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1932年2月,中共满洲由奉天迁到哈尔滨,共青团北满特委撤消。5月共青团哈尔滨建立。1936年11月,中共发布《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根据中共的决定,哈尔滨的共青团组织改造成为青年反日总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等青年群众抗日救亡团体。
一、团组织建设
1932年4月 共青团哈尔滨市代表会议在道里新安顺街77号姜椿芳家召开。中共满洲罗登贤、共青团满洲徐宝锋出席会议。中共哈尔滨杨靖宇(张贯一)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决定:撤销共青团道里、道外两个区委,组建共青团哈尔滨,选举吴仲庭为团,起尚朴为组织委员,姜椿芳为宣传委员。1934年4月 中共满洲决定将哈尔滨东、西两个区委合并,组建中共哈尔滨区委,同时组建共青团哈尔滨区委。王清志(又名王群)任团哈尔滨区委。4月8日由于共青团满洲宣传杨波、刘明佛先后被捕叛变,哈尔滨等地党、团组织遭到破坏。共青团道里区委张晓岩、共青团道外区委董雨航等30余人被捕,11日,团哈尔滨区委遭破坏后,团员减至35人。
二、团组织活动
1932年哈尔滨地下党、团组织积极发动青年、学生参军参战,保卫哈尔滨。中共哈尔滨根据指示派出一批党、团员奔赴前线和敌后,抗击日本侵略者。三十六棚和电车厂的工人以及各校的爱国学生在党、团组织领导下,撕毁为庆祝伪满国成立而张贴的标语和宣传品,拆毁设在主要街道的庆祝牌楼。共青团哈尔滨举行了纪念“五一”、“五卅”的群众大会与飞行集会,领导哈尔滨工业大学纪念“五卅”的罢课斗争,发展了十几名团员,并建立了三队义勇军。1933年12月12日为纪念广州暴动6周年,哈尔滨党、团组织和工会、反日会等群众组织开展宣传活动。21日,中共满洲在《检查哈尔滨“广暴”纪念节工作总结》中指出:“哈尔滨党、团、工会、反日会宣传工作上做了相当的工作,散发了8000多份传单,张贴了200多份粉墙标语,进行了一些口头鼓动工作,召开了一些类似群众性小集会,发展了党、团员和群众组织的会员”。要求党、团组织,深入开展群众工作,纠正“关门主义”错误。1935年1月15日中共党员、左翼文化战士金剑啸在他的《大北新画刊》第四卷第十六期上,发表题为《结束吧,“文艺”周刊》短文,对日伪当局以高压手段迫使《国际协报》“文艺”周刊停刊,表示极大愤慨。是年春,金剑啸被迫离开哈尔滨去齐齐哈尔,在《黑龙江民报》上办了“荒田”副刊,刊载具有新思想的文艺作品,激励爱好文艺的青年。1936年8月15日金剑啸在齐齐哈尔英勇就义,时年26岁。
左翼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左翼文化运动战士金剑啸创建“天马广告社”创作的大北新报画刊及海报漫画等作品
天马广告社旧址
4月1日共青团员、哈尔滨邮政管理局职员 袁亚成在姜椿芳的提议与支持下成立哈尔滨口琴社。
袁亚成、姜椿芳
口琴社是三十年代东北地区最早的一个进步的音乐团体,招收100余人,经常参加活动的有60余人,多数是大、中学生和进步青年。1936年“六 三”事件后,口琴社的活动引起敌人的注意。1937年4月15日,敌人对口琴社队员下了毒手,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其余队员全部被捕.队长侯小古于9月被敌人处死,副队长王家文被判有期徒刑5年.其余人因未获“罪证”而先后释放,这就是当时轰动伪满洲国的“哈尔滨口琴社事件”。
姜椿芳,1933年任中共满洲宣传部干事,与金剑啸等人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发表大量为学作品《演员的自我修养》等
口琴社成员演出合影
11月5日,赵一曼在土门子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被押至伪滨江省警察厅,受尽酷刑,1936年再次被捕入狱。1937年4月15日日伪当局以哈尔滨为中心,在滨绥和滨北铁路沿线及东北各城市进行大搜捕,即“四一五事件”。截止10月末,被捕的党、团员及爱国群众745人,共198人被敌人杀害。哈尔滨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39年2月23日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在蒙江县与日伪军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5岁。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率部队攻打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负伤被俘,英勇牺牲。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进兵我国东北。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30日,中共哈尔滨地下党组织派王江夫负责哈尔滨市学生工作,10月成立哈尔滨市学联。
9月上旬 中共处任弼时召见青委冯文彬、蒋南翔、宋一平等人谈话,指出:“东北这个地方很重要,东北革命的胜利,将会加速中国革命的进程。东北青年在伪满统治下十四年,他们有强烈的爱国心,但过去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就象黑屋子里的人,骤然跑到阳光下面,一时不容易认清自己的方向。因此,我们很迫切地需要到东北去,做团结和教育东北青年的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10月11日,蒋南翔、宋一平等90多人组成的青委“五四工作队”来到东北,开辟青年工作。
萧红与萧军是哈尔滨走出的著名左翼作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第三篇:解放战争(1946年—1948年)
蒋南翔
1946年8月13日,《东北日报》关于哈市民主青年联盟成立的报道
1946年8月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举办青年俱乐部,参加俱乐部活动的青年
学生集会、游行(演讲人为郭永泽)
陈模
演出后在南岗喇嘛台(已被拆毁)前合影
1947年4月东北民主青年联盟盟员证
1947年《哈尔滨日报》6月民青成立及成立周年报道
部分主席团成员
1948年毛泽东青年团团员证
各校带队人(团委)开会研究工作。左起郭永泽(团)、曲长胜(五中)、张新亚(三中)、王志超(二中)、田杰(四中)、明照千(一中)
1948年7月哈尔滨暑期青年建设队的纪念章
1948年中共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和团章草案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证
东北民主联军遣送日人办事处处长李敏然(李立三)
李敏然的亲笔签名
满铁哈尔滨驿,现为哈尔滨火车站成为当时遣送日侨的集散地和中转站之一。满铁奉天驿(现为沈阳火车站)、新京驿(长春火车站,已拆除)
日侨难民收容所——哈尔滨高等女学校
日侨难民收容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桃山小学,现为兆麟小学
日侨难民收容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花园小学,现仍为花园小学
被遣送的日侨在船上
哈尔滨市兆麟儿童团证章
1947年6月,哈一中高二同学欢送参加战地服务团的同学(第二排坐者,左起刘国祥、杨树坡、马占昆、程绍卿、白玉林)
1947年,全市青壮年参军9318人,壮大了队伍的战斗力
五常县参军的青年
1947年6月5日刘成栋为户口管理签署发布的布告
农民在地头钉桩插标
1946年12月第一次土改工作队第二批团员下乡留影
1947年7月哈尔滨学生下乡土改工作队的纪念章
1948年6月9日哈市学生下乡土改报道
1947年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建校时部分教职工
1947年哈尔滨青干校校训“为人民服务”
1948年3月12日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学员证
1948年4月,青干校二期部分师生合影
1948年7月15日,欢送青干校学员张秀山同志赴南满工作留影
1947年11月哈尔滨青干校学员证复印件(正反面)
哈尔滨青干校成立周年纪念牌
1950年2月27日青年团哈市干训班第二组毕业纪念
1983年4月哈尔滨市团校第一期团支部培训班
1984年8月市团校六十九期培训班留影
1986年4月市团校组织干事培训班全体合影
第四篇:新中国成立和艰辛探索时期(1949年—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国民经济恢复、抗美援韩战争,以及“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犯盗窃国家财产),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派、反“右派”、“四清”(清、清经济、清理干部队伍、清理组织)等政治运动,经受了锻炼和经验,积累反正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在毛泽东主席“学习马列主义”“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下,团的各级组织遵循“党的中心工作就是团的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带领青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开展各种生产突击活动,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习理论积极分子、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青年突击手、“五好青年”、“三好学生”(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发挥了突击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短短的十几年间,在动员全市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把一个消费城市建设成为以机电工业、航空工业、国防工业为主体的新兴重工业基地,创下了在中国领导下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奇迹。在经济建设热潮中,哈尔滨青年团组织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年群众投身到建设洪流中。青年团员和青年们奋勇争先,忘我劳动,成为哈尔滨各条生产战线上最活跃的突击队,涌现出大批青年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青年团组织大力号召青年工人努力学习文化、技术,以充实本领、适应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广大青年职工积极响应号召,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技术学习和实践,形成向文化科学进军的热潮。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访苏回国,途经哈尔滨,为全市团员和青年题词:“学习马列主义”,从而掀起青年们学习政治理论和毛泽东著作的热潮,并涌现出一批学习“毛著”的积极分子,成为群众性政治理论学习的带头人。
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苏联回国途径哈尔滨视察。毛泽东主席为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题词:“学习马列主义。”
"学习马列主义"题词
1955年,哈尔滨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开赴黑龙江萝北农场
1960年11月,哈尔滨市千余名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通河县建设“共青团公社”
儿童电影院
1954年在太阳岛上初创时的青年之家
哈尔滨市少年宫
1955年7月1日“哈尔滨市少年之家”建立于这座楼房里。1955年10月,少年之家迁入市图书馆旧址(现哈第二工具厂)
1960年6月1日新建的哈尔滨市少年宫
1959年11月朱德委员长为“哈尔滨市少年宫”题写了宫名
儿童铁路经历了四个月的修建,1956年5月底竣工验收。6月1日在新建的“北京站”站前广场举行了哈尔滨市儿童公园里隆重地举行中国第一条儿童铁路通车典礼暨儿童公园命名仪式。
儿童铁路当时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乘客已经做好,等待发车命令
1956年6月1日儿童铁路首班列车即将启程
1956年儿童铁路通车剪彩
1956年儿童铁路通车莫斯科站合影
1965年刘少奇王光美参观儿童铁路
1958年全市青年为建设青年宫义务
1960年朱德委员长为青年宫题字手迹
1950年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代表团来哈
1953年6月哈市赴朝青年文艺慰问团慰问前线战士
1953年哈医大青年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
1954年捷克斯洛伐克青年代表与哈市青年联欢留影
1956年日本青年代表团来哈,代表团长在儿童铁路站留影
第五篇:文革时期(1967年—1976年)
文革时期,从1966年——1976年,神州大地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红卫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其内涵和外延都较前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兴衰起落,带着鲜明的政治运动色彩。
第六篇: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今)
发布者:海克斯的心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