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烂了真的烂死
简单举几个例子
1.家人单位同事阳性,社区通知我们家属也是一密要集中隔离。一密和二密究竟有没有仔细研判?
2.小区以“排查密接行动轨迹”为由实行静默管理五天。但没有任何文件、说明,本区当时也已经连续多天无新增,小区更是低风险,周边小区可正常出入。此时静默完全不能让人信服。
就不理解了……
1:社区说在排查密接,但并不告知具体情况,居民在群里问社区干部也不回答。而且什么密接五天排查不出来?我是二密的时候一天就接到电话,是工作效率低下还是以排查为由实行静默?
2:上没有相关新增、风险等级也没有变化,是否说明五天排查结果并没有异常?没有异常为何还要按照高风险地区静默管理?
3:直到第五天小区居民察觉不对在群里质疑抗议,第二天才解封。如果不质疑是否还要再排查十天半个月?
本人克拉玛依出生长大的,本科内地211,研究生出国读的水硕。19年回乌鲁木齐工作至今,已购房车,收入还可以。
我不会走,我父母都在这里,虽然没啥朋友,但生活安逸。我的水平去内地太卷了,我大学和研究生同学在内地都被卷成撒了,我在这吃喝躺平不香吗?我没啥大追求,我就想待在我父母身边,不操心不累就行了
这个话题连续给我推了好几天了,忍不住答一波。
男,35岁,社区工作10年,刚考上编,工资基数5337,到手3000,有车有房有老婆有孩子,父母双全,我骄傲了吗?社畜罢了。
说是实在的,我以前没想过离开乌鲁木齐,梦想是在昌吉买套房子,闲暇能和那里的发小常常小聚。
但这几年,身边的亲朋好友、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离开乌鲁木齐的越来越多,和他们聊天的时候都说想乌鲁木齐,想这里的美食和亲友,但是如果你给他们说“回来呗”,他们都是毫不犹豫的回答“免了。”
很多亲戚也都拼尽全力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内地上大学,大学毕业不准孩子回乌鲁木齐工作,说等孩子在内地工作稳定了,他们就搬过去。
我开始思考这些事,也去内地走了走,没有深度体验过内地的生活,仅是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就感觉“文明程度”高于乌鲁木齐,具体是什么就不细说了,DDDD。
用大一些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其实也就了然了,新疆资源富饶,地处边陲,毗邻8个国家,大多数和维吾尔、哈萨克族同属乌尔都语系,自古以来稳定都是首要任务,稳定向内地提供资源即可,发展最多排第二位,在这种定性之下,新疆的工作模式就与内地大不相同,这里的干部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工作作风,不管什么来,都只能望而兴叹,不大刀阔斧根本改不过来,大刀阔斧的改又怕破坏“稳定成果”。
我也确实很想离开,我似乎也具备离开的条件,但一时半会儿也确实离不开。
我们两口子商量存些钱,好赖让孩子将来去南方城市上大学,然后我们就过去。
有些感触想写点东西,但如果只是负面的情绪或者很正面的立场,对于这几次的疫情反复,这么多天的隔离,那都是不真实的。感触就是写到哪算哪,凌乱了各位的眼,请多多包涵,文笔确实有限。我先从社区工作这一块内容说起,谈谈为什么很多人对这次疫情感受特别不好。乌鲁木齐几大区:沙区、天山区、水区、新市区、经开区、米东区,好像最近又多了河马泉区,最后这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单独的区。主要是上面那几个,每个片区又有很多社区。很多人以为每个区情况差不多,各项政策差不多,其实差别特别大。就说我现在住我爸妈家,和自己家不是一个片区,但所属社区的微信群我都有,感觉差距很大,自己家住的属于比较富裕的片区,学区房。你以为那边社区工作人员会因为这一片的人有钱态度就更好吗,不存在的。那边几十天了没有水果包,菜包不能天天订,米面油啥的不到弹尽粮绝最好别要,因为太重了都在防疫,可能没人给你送。我如果在那边居家,我觉得最多一个月我能疯掉。看到群里邻居们买个菜,都在群里千恩万谢,感叹社区工作者不宜,辛苦给送菜,各种道歉给社区添麻烦了,我一度怀疑这个社区的人真是PUA大师,买菜吃饭不是最根本的吗,啥时候这个也算个特别奢侈的事了。那个群里社区工作人员一点不拿自己当外人,各种立规矩,就这样群里还是有人去舔,各种辛苦了你们,真怀疑群里有斯德哥尔摩症候人群。菜包不好评价,因为我没买过那个社区的菜。
相比之下,我父母家这个区的社区,我真的能叫天堂社区了,不、不吉利,就叫超能小分队社区吧。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米面油、牛羊肉(牛羊各部位分类,疆娃子都懂,有些人吃牛排有些人吃后腿,没潮汕牛分那么细,但也完全满足煎炸烹煮对各部位的需求)、酸奶、牛奶、蛋、水果包、菜包,药包,这就完了吗,不,还有大肉!对,就是猪肉,疆内汉族对猪肉的执著那是相当执著,我闺蜜有次兴冲冲说带我吃特别特别好的大餐,看表情我以为可能是帝王蟹、澳龙什么的,毕竟富婆有实力而且地处深内陆城市,海鲜算是特别特别好的大餐吧,结果带我去了个锅贴馆吃猪蹄。我虽然很失望,但我从她吃相上看到了一种在吃帝王蟹和澳洲龙虾的陶醉,我以为我出现错觉了。扯远了,大肉也有,而且社区是电话通知邻居们,邻居们再电话相告邻居们,为什么没在群里说,社区工作人员解释,群里有少数民族邻居不吃大肉,群里说可能会让少数民族邻居有些许不适。最感人的是,在现在这个条件下,菜包也好,水果包也好,品质真的超好。具体大概是,水果包:一小箱很甜的猕猴桃、一个很甜的红心大柚子、火龙果、大石榴、香蕉、苹果、梨子若干;菜包:有机花菜、紫甘蓝……十几种。价格大概是水果包40,菜包30,平时买这么多东西,应该会花多一倍的价格都不止。真的不知道超能小分队是怎么做到的。把邻居们感动的稀里哗啦。力所能及的配合社区防疫。社区吧,也不层层加码,反正就是他们好,小区居民也很好。整个疫情相当和谐,一直是低风险小区。
也许吧,中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的抗疫压力不同,工作侧重点不一样,但即使如此,稳住人心不是顺利开展防疫工作的前提吗,社区工作人员水平确实参差不齐、有高有低。
说完社区这一块,我再说下居民收入这一块吧。先交代一下自己和家人目前的状况,本人算生活在乌鲁木齐市比较幸运的一粒沙,静默的这么长时间对我收入没太大影响,家庭生活水平也没咋降。所以这次疫情,我这边少了些对生活的焦虑。这跟我的家庭环境分不开,父母退休给带孩子,老公默默在自己的岗位上抗疫,我呢因为事业转型成功收入较前两年多了不少,真的很感谢自己当年破万难的勇气,和家人们都很努力的生活。这点很重要,人是要充满希望的去生活才可以好好活下去的。
我是幸运的,这和我吃了很多苦分不开,可是很多人,他们也吃了很多苦,却活得很艰难。不知道这里应不应该展开写一些身边的人和事。有空写一点吧。
以下所有回答,都是由于我本身能力不足,穷,喜欢抱怨:
5年?十年都不行,一个地方的好坏看谁来领导,这里光顾着稳定了,没人搞发展,对,倒是有某些领导搞发展,但是搞不起来啊,先把地摊经济打开了再说,想吃个路边摊都吃不到,去吃天价化工食品?
内地有哪个地方像这里一样?本身这里经济就不好,强行让人去租商铺做生意,然后物品涨价,最终老百姓掏的钱多了。
再者,网友对这里的评价很大,网络舆论压力太大,因为太远,他们不会来看,不会来旅游,也不会帮这里说话,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里还是沙漠,骑马骑骆驼。
衣食住行,四方面。
衣食,都贵,都贵在了成本,物价本身不贵。一盒臭豆腐10元,里面就10块豆腐。10块钱,在乌鲁木齐可以吃饱饭吗,不,但是在内地可以。10块钱能吃到清汤牛肉面都算便宜,普遍12元,随便一个拌面18,20,1串烤肉5元,便宜的4元,3元的都是小肉块。烤包子,普遍5元,3元的也是小小的。饺子,便宜的8毛,贵一点的1块多,再好一点就2块钱一个。包子,纯肉的2块一个,一笼20元,便宜的包子1.5元。馒头,手心那么大,5毛一个,便宜的3毛一个。油条,1元1根。
住,房子都卖不出去了还在盖楼,真是有钱,卖不出去就忽悠着老百姓,忽悠着本地人买,真是可笑。
行,地铁就一条,为了强行保住地铁的地位,让老百姓强行坐brt把公交车站拆了,你看着吧,有了地铁更要把公交拆了。出门加油还要身份证,入口要刷,加油时也要刷,多此一举,我闲的没事去加油站干嘛?是,不排除邪恶人员(要不是最近换领导,加油还要乘客下车)每个地区都有邪恶,但是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完全像这里一样?全部封闭起来?
一个地铁,同一站,4个出口,每个出口隔了50米,我真不知道意义在哪里,钱真的多吗,还是有规定,如果有规定,那为什么不把出口打开?建设4个出口,启用2个出口?钱多?钱多把钱分给本地人啊,钱都给外地人了,外地人拿钱拍拍屁股走人了,本地人忍气吞声和和气气?
前几年,电商平台购物,给这里发货有一半是包邮的,后来大部分都需要掏邮费,直到最近1年,连发货都不发了,邮费999,这不就变相不发货吗。网购买便宜货买不上,全靠本地经济,本地物价又这么高,老百姓收入又不高。
一句话总结:没有公主的那个命,还要装那个病。
十年前,兰州的整体建设落后于乌鲁木齐(科教水平除外,科教实力兰州一直领先于乌鲁木齐),兰州整个城市看上去不如西宁好看,“中国西北行,出发在兰州”,但很少有人会把兰州当作旅行目的地。
十年后的今天,乌鲁木齐已经和兰州没有任何可比性了。
在乌鲁木齐出生和长大,在兰州念书的人如实地说。
摩登天空微信公众号已删除
不知道怎么回事。
发布者:爱写作的可可